查看原文
其他

在赴美与孩爸团聚的前两年,我把“单亲妈妈”的焦虑传染给了孩子

菁上海 菁kids上海 2019-10-30

Ad


焦虑是一种会传染的情绪,造成焦虑的因素多种多样。本文作者在女儿3岁时与先生开始了中美两地的异地生活,老公在美国忙于事业,她在中国独自带娃。在“丧偶式育儿”的刀锋下,她时常处在焦虑之中,紧张、挂念、不安。这种情绪也不知不觉地影响到了女儿。


文  | 三生

图 | Unsplash




焦虑显露:3岁女儿看穿我的心事


女儿3岁时,为了事业发展和女儿的教育,老公安排好家务事后,匆匆踏上了赴美工作的航班,从此我全面展开了一个人在国内“单打独斗”的带娃生活。异地不易,将近3年的分离,度日如年。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如今,孩爸顺利将全家来美身份安排妥当,我也从一个职场妈妈转变成全职妈妈。还记得爸爸回国接我们时和女儿说的话:“我回来接你和妈妈去美国,我们一家三口再也不分开了。” 自此,我的“单亲妈妈”生涯终于宣告结束。


独自在国内带女儿,什么都要一个人处理,面对我这个时常焦头烂额、有点过分焦虑的妈妈,女儿大多时候都表现得很“懂事”,能看出来她有时候有话憋着,有眼泪尽力忍着。可是和爸爸视频的时候却不一样了,她会和爸爸说一些没和我说过的话、没跟我分享过的感受。



刚开始我以为女儿是懂事,因为爸爸不在身边,她就尽量不让我担心,到了美国团聚后,我才发现,女儿心情不好的时候只会趴在爸爸肩上哭,爸爸不在身边时,她似乎更愿意自己面对消极情绪,而不愿意跟我说。

 

后来我才知道,是我常常表现出的焦虑情绪影响了她。她不希望看到一个焦头烂额的妈妈,所以选择只和我说开心的事,而对于她认为不好的事情尽量避而不谈。

 

她把我看穿了。


焦虑升级:6岁女儿独自赴约



其实女儿是相对“成熟”的。这两年在中美之间来回走,如今6岁的女儿已经辗转了国内外4家私校。每次变化对她来说都是种考验,她学会了如何融入幼儿园“小社会”,面对离别,也表现出了超出同龄人的成熟。就在前几天我们在学习成语“不堪一击”的时候,她造了这样的句子:如果去了新学校,遇到一点小困难就不想上学了而回家找妈妈,那真是个不堪一击的人呢!

 

是的,我来美后适应女儿社交圈时的玻璃心,也叫不堪一击。

 

女儿很会交朋友,3岁时,她在院子里玩儿,会采花送给刚认识的小朋友,也会观察群体里谁更容易接近。所以刚到美国不久,她便有了自己的“小圈子”。

 

一天孩爸去接她放学,同班一个小朋友的奶奶找到孩爸说想邀请女儿去家里玩儿,那位奶奶是学校老师,孩爸寒暄后双方互留了联系方式。半个月后,我们收到了短信邀请:约女儿一同去电影院看电影。大意是她们全家都会去,但是信中没有邀请我和孩爸。



我脑子一震,怎么可能让6岁的女儿独自“赴约”呢?这是中美文化的差异吗?

 

以往,除了假期回美国单独待在奶奶家的经历之外,校外时间我几乎从来没有离开过她,现在要独自出门,顿时各路媒体报道的那些负面消息全部涌入脑海,各种“危险画面”脑补不断,从收到邀请开始,我便开始忧心忡忡起来。

 

其实,只要我提出“一起去看电影”,就可以很快让自己摆脱内心的困扰,可是女儿一句“更想自己去”硬是生生地堵住了老母亲的嘴。

 

为了不干涉女儿社交,我的“侦探”潜能得到了充分展现:我购买了GPS定位手表,查找女儿全校合影并确认女同学及奶奶的相貌,赶赴电影院实地考察...... 可是无论怎么做,我依然不放心。从接到邀请开始,我的表情就没放松过。终于,这种过分担忧的情绪影响到了女儿,在聚会的前一天,她忍不住问我:妈妈,我去看电影你是高兴还是伤心?

 

我当然希望女儿是受欢迎的小朋友,可是我这个刚来美国的外国人,实在无法那么快就打消对周围环境的陌生感,焦虑指数一路飙升。

 

最后,女儿还是开开心心地去了。也许是女孩家长的真诚和十分细致透明的活动信息让我实在找不出整个过程有什么不妥,当小女孩和家长来家里接走女儿的时候,我打消了跟踪他们的念头。当女儿看完电影安全到家兴奋地说,我给你出个脑筋急转弯吧——蓝胖子头上长着角,还能实现愿望的人是谁?(电影:阿拉丁神灯)那一刻,我竟感觉到和煦的阳光洒进了房间……

Ad


焦虑克制:用积极情绪面对孩子



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历了太多担心,好像孩子要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着巨大的风险,比如小时候满地爬担心被门夹到、稍微大一点去同学家过夜担心突发事件、更别提长大后第一次学开车、第一次独自去旅行......

 

担心是有必要的,可是如果像我一样过分忧虑就有可能会给孩子造成困扰。孩子逐渐长大,我们不可能片刻不离地守着他们,把孩子培养成独立的成人,既是我们的生物性要求,也是在多变的环境中塑造自我意识的过程,是他们必须养成的生活技能。

 

我那些对教育的担忧,对女儿安全的担忧,就在我当“单亲”妈妈的时候已经被女儿看穿了,她发现除了在妈妈面前表现出开心之外,其他情绪都可能会给妈妈带来担忧,所以爸爸的肩膀显得更加“靠得住”。而这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女儿不能和我像闺蜜一样无话不谈。

 

女儿表面上通情达理、细心体贴,可是看见妈妈总是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她内心能不焦虑吗?从我身上,女儿学到了高度警戒,“警报器”变得过于灵敏,大脑评估机制更倾向于得出危险的结论,解除警报的信号迟迟不能发出。她幼小的内心常常帮助我默默分担着种种焦虑带来的压力。本身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会接受各种压力带来的挑战,然而如果孩子过早地、持续地成长在压力环境中,且得不到有效的缓解,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自控力。



我们曾做过一张担忧/害怕测量表,设为1-10个刻度,我们假定使自己感到舒适的数值是3,越是担忧,测量计的数值越高,通过它就能比较形象地看出担忧的程度。

                                   

记得女儿告诉我,在开学的第一天,刻度升到了5;在众目睽睽下上台演讲,刻度升到了7;害怕洗头的时候数值升到了8。试想,如果此时妈妈的脸上只能让他们找到担忧的神色,那么孩子会不会感觉到妈妈对自己缺乏自信,从而增加更多担忧而使得数值飙升?而那些原本欢快放松的同学聚会和善意的邀请,好像真的充斥着各种意外和危险……

 

家长过度的担忧并不能保证孩子躲开那些成长的烦恼。好在,我想到了这一点并开始有意识的收起我的“担心”,尽量把担忧埋在心里,用微笑面对孩子。当然,这并非易事,但恐怕每位父母都要在育儿之路上经历一段这样的心路历程,才能让自己更加笃定,为孩子的勇敢之路保驾护航。

 

我们经常在被在家庭教育里遇到的问题牵着走,当问题出现的时候,家长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四处寻医问药,孩子的脚步还没有迈出去就被我们自己先吓一跳。把我们的担忧收起来,沉淀为复杂的“内心戏”吧,将世界的美好和积极客观的处事方式和情绪展现给他们,也许我们绞尽脑汁寻找的那些锻炼他们独立、探索的机会就应运而生了。


 -End-




菁kids上海

www.jingkids.com

国际教育|家庭生活|社区活动


更多菁彩内容

请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